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威尔斯书城




进入Hay-on-Wye小镇时,单从车窗外流动的画面,就足以让我喜欢上这个近英格兰边界的威尔斯小镇了。实际上,这个小镇没有视觉上让人震撼之处。唯一的号召就是书店云集。


地道的味道

为这名号而来,然而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转移到这个小镇本身。就如其名,Hay-on-Wye 小镇就坐落在Wye河之上。远景尽是田园风光,把这个地方枕在大自然的怀抱中。Hay-on-Wye没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没有历史古迹,却很自己。

镇上的楼房虽然平凡,却给人一种“家”的扎实感觉。这感觉让赋予空洞的建筑灵魂。这需要时间慢慢孕育。小镇上还有许多地道的小店铺。在连锁店的冲击下,这样的小本商店变得“与众不同”以及抢眼。因为只此一家,让人充满期待。连锁店的熟悉感则让你尚未进入店铺便知悉店内的一切,毫无惊喜感。

蜿蜒的小径慢慢地铺展出一家家的书店。大的、小的、学术型的、普罗大众般的书店都有,唯独不见那家英国著名的连锁书店Waterstones。太棒了!

看过太多类同的英格兰城镇。如同模式般,都是划一的建筑样式和连锁店面。即使是古镇也少不了那几家超级连锁店和咖啡座。漂亮的古镇也不过是个外壳而已,缺乏灵魂。

因此,Hay-On-Wye这样寻常的小镇比起那些徒有外表的古镇更具真实感,也更能触动人心。


阳光味道的书墙

Hay-on-Wye“号称”是世界上书店数量之最的地方。小镇面积不大,不过书店确实是比比皆是。每一条街总有书店,有些街道则是一家书店挨着另一家书店。即使牛津、剑桥这类以学术为名的地方,书店也没有这般多。这样的景观,在英格兰和苏格兰而言的确少见。

书店的经营方式也别具一格。一些店主干脆“拆下”墙壁,把“书店”搬到户外经营。一个个书架靠在墙边,架子上尽是东歪西倒的书本。放眼看去,如同一道书墙。很有意思。铁架上的书本都经过日晒雨淋、风吹雨打、“历尽”风霜。翻开书页,都有阳光、雨水以及时间的味道。对一些爱书之人,这样的“书香”或许比书本内容本身还要迷人。

其实,这些书本都是旧书。大略看了书本的内容,种类千奇百怪。特别是学术书籍的内容,由于有很多专门的课题,所以可以找到一些很“古怪”的书。例如,整本都是统计数字的书。这样的书籍当然是给专研某个领域的人才有用。只不过,这类书籍的一些理论恐怕早已过时了吧。


良心书店

旧书店中不乏旧书摊,都以超低价格出售。精装本的价格可以低至五十便士(相等于新币约一块五角),平装本则只需三十便士就可以把书本搬回家了。英国物价高,货币的购买能力非常低。三十便士连买一瓶半公升的鲜奶都不够。

书店中最奇特的销售方式便是“良心购物”。店主大方地把旧书摆出来,列下各类书本的价格,然后在附近安放一个上了锁的钱箱。购买书本的人按照价格自行“付款”。没有闭路电视,也没有售货员的监视。这类完全凭买书人的良心来经营的书店在我们拜金主义的社会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价格过于低廉,也可能是书本并不是值钱的东西,所以也不值得让人顺手牵羊。


遗落在时间轨迹外

这个 “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多书店的小镇兀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过上海福州路的书街以及台北重庆南路的书局的人都知道那只是Hay-On-Wye的狂言而已。

Hay-on-Wye像个遗落在世界轨迹之外的小镇。旧式的书店以及街景仿佛让时针停止转动。我们不停地追赶着未来,要赶在未来的前面,Hay-On-Wye却跟着自己的步伐兀自运作。这类与时间“脱钩”的地方在所谓的全球化下越来越稀罕,却也愈加迷人。










Friday, December 14, 2007

美丽的进口圣诞


圣诞佳节就在转角不远处。

脑子里立刻闪过雪堆、圣诞树、两颊通红的圣诞老人、唱诗班……热带岛国上的圣诞佳节总是定格以及沉迷在如此的画面中。

刚开始,对英国人的圣诞满心期待。以为这是他们最重大的节日。后来才发觉,乌节路的圣诞气氛比英国的圣诞还要浓!或许,英国人圣诞节的宗教意义不及欧洲人(英国人不承认自己是欧洲人),所以庆祝方式也就没那么传统。

1830年以前,英国人的圣诞节还未出现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丝袜、唱诗班……

多亏德国人把装饰圣诞树的传统引入英国本土,才能点缀英国人的圣诞。红彤彤的圣诞老人则归公于美国人。美国人把荷兰人身着绿色衣服的圣诞老人换上了红衫,以配合可口可乐的产品颜色。再通过宣传功力,把圣诞老人吹入了英国人的圣诞传统里。圣诞丝袜其实是荷兰人的点子,只是传到英国本土时,鞋子变成了丝袜而已。

火鸡大餐,英国朋友也说不出是怎么一回事。传统总会有来由的。说不出来由,恐怕“火鸡传统”又是个“无中生有”的传统。

至于白色圣诞,更不必提。因为十二月的英国不下雪。

岁末到德国过圣诞。各个城镇的圣诞市集里都能展出当地的特色。因此,各个城镇飘扬着独特的圣诞气氛。传统毕竟是结合人文和时间提炼而成的。反观英国的圣诞则相对类同化以及商业化。

还好英国人当年进口了许多漂亮的圣诞传统,要不今日的圣诞恐怕会更苍白。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回家





进入十二月份了。Y快要回家了。徘徊良久、劳师动众地征询所有人的意见后,他终于决定回家了。

收拾包袱,告别法国的美酒、舍弃法国的美食、离开法国多样化的美景,这三年来逍遥在外的日子终于要告一个段落了。在法国的日子工作仍然繁多、只身在外工作,许多事务都要一脚踢。然而离开教育部的管制、离开狮城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作制度、离开学校里一切的杂务而投身法国的美酒、美食、美景、丰富的人文。他怎能不快活逍遥呢?

在他按部就班的人生里,法国应该是一段诱人的岔路。他在某个人生阶段里选择了脱轨,探寻不可而知的新天地。离乡背井后,即使在繁重的工作担子下,他仍坚持自己的追求。他小心翼翼地布局,善用每一寸珍贵的假期寻访法国各地的美景、去认识这片土地的人文。工作固然重要,可是法国是上天安排的一份礼物,更是不可随意辜负。要去体会、经历、品尝才算不虚度在法国的光阴。

虽然不常和他联络,可是他在那边一定是很幸福的。因为法国天空底下所有好的、坏的,在他乐观的视角下,都只能是一场场美丽的际遇。

他飞到法国一年后,我飞到了英国。那时,和Y只有一水之隔。隔着时差以及English Channel的距离,Y似乎近在咫尺。我在这边常常笼罩在灰沉沉的典型英式天气下。很多时候感觉很消沉、很孤单。可是每回想起海峡那边的他,想起他的幸福,就觉得宽慰许多。至少有人是快乐的。

我在英国的天空底下,常常想着法国的天色。

每一年,他都以为自己年底会被调回国。谁知,每一年他都成功地延长逗留期。不敢奢求,可是法国的春天一个接一个地度过了。这三年来的日子仿佛是他借来的美丽时光。

2005年到巴黎会他游览诺曼底。短短两个星期里,看他买东西的样式如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三年来在法国搜刮的宝物肯定不胜枚举。然而,东西再多,几个集装箱就能运回国。只是贪婪的Y,那些回忆,你的心都提得动吗?

和他漫游法国北部的两周里,他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扛着一罐罐的沙丁鱼。在圣马罗的海景前,吃着他小心珍藏的Ayam牌的沙丁鱼配面包。鱼肉被扫光后,他还心有不甘,连罐头里的酱一滴都不放过。家乡的味道配美景,再加上香醇的友情,就这样足以让法国大餐黯淡失色了。至少对我而言。

和他相偕走诺曼底时,两只耳朵从早到晚被他的话语疲劳轰炸。成天听他喋喋不休地说这说那,有完没完的。唯一的清静片刻就是他会周公的时候。这些“折磨”都是一种后知后觉的幸福。从水龙头热水泡出的绿茶的味道还残留在味蕾上。卢昂那家Lifeshop 连续数日都坚持不开店,让Y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那支牵动着他的心的表。或许,这也是日后的另一个伏笔。

人生的格局总是有许多出人意表的转折,也因此能让人回味无穷。

十二月后,你就能回到正轨,陪父母走完他们的人生道路。你走后,欧洲应该会变得很安静。或许还会有点寂寞。

无论如何,走好。

Sunday, December 09, 2007


自小就被收养的Nicco在人类的驯服下,理所当然的也变笨了。求生的能力也自然是光蛋。只不过,有些猫性还是难改。想闯江湖,想扩充地盘,由于自己的资质有限,往往被其他的猫打得脸青鼻肿。

它最擅长的就是睡懒觉。吃饱后,第一件事就是睡觉。其他的时间只见它躺着的时候多。其他的猫即使躺卧着,炯炯有神的眼睛仍会四处打量。只见它躺卧没多久的功夫,眼皮便开始下垂,不久后就呼呼大睡了。

严格来说,这只猫真的没有什么猫样。不懂得自己捕食、也不懂得斗争。讨食时,其他的猫都会嗲嗲地喵叫起来。它的喵叫却是简短扼要,不伦不类。碰上野外的小猫,它也无能为力,总是虚张作势一番后就退避三舍。猫爱吃鱼,它却爱吃蜜瓜皮。

它真的是笨得要死。后来,它真的死了。是被一群顽童用硬物射死的。一般的猫知道自己的“时候” 要到时,就会自动消失。可是Nicco 连死,都死得非猫一般。

听说,它被顽童射中后惨叫一阵子后便倒地不起。它一定很痛。

我们也很痛。

这感觉难以描述。或许动物的情感好坏都不做作。简单、可爱,也令人可敬。有时侯,对动物的感觉竟然可以比对人还要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