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30, 2008

圣诞即景







去年的圣诞,把别人废弃不用的圣诞树残枝买回来设置成另类的圣诞树。一石二鸟,能在不制造更多的垃圾的同时设置圣诞树。




今年想换个方式。

英国的圣诞不会出现白雪纷飞的画面。就干脆在室内制作一副皑皑白雪的景象。

感谢那些德国木屋烛台和木制点缀品,这个圣诞又有了新的惊喜。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制造二十四天的期待



推开超级市场的门,迎面而来的便是足足一个人那么高的一箱子的耶稣降临倒数日历(Advent Calendar)此时才恍然发觉,圣诞“即将”来临。那时还不过是十一月中旬,可是商家们已经在“摩拳擦掌”,笑脸盈盈地瞄准顾客的腰包,催促顾客赶紧开始准备迎接佳节。

进入十二月分,人们开始期待着耶稣的降临,整整二十四天才盼到了耶稣的诞辰。因此,耶稣降临倒数日历上都印有二十四个小窗户。每扇窗代表着十二月分的某一天。每一天打开当日的小窗口,从小窗口内取出里头的糖果。一扇一扇地慢慢打开,一直到二十四日当天。
除了符合巧克力商家如意算盘的长方形、内含巧克力的盒子外,倒数日历也能以屋子模型、二十四个布袋或是小箱子出现。某个德国城镇甚至把整个市政厅布置成“日历”,二十四户窗每天开启一扇,窗内便是一幅灯光照明的画作。

是的。期待耶稣降临人间最终并不是为了那数十颗巧克力的结果,虽然这似乎是现代版耶稣降临日历的信息。

十九世纪的人们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来倒数每一天用粉笔在门上划下一条线。有的人则点燃一根蜡烛来倒数每一天。后来,这个习俗渐渐演变成各式各样的“日历”。

不管倒数日历以什么形式出现,“等待”的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有意识、清醒地等待,所以一定经历某种程度的心理煎熬。一天一天的期盼积累,也同时加深了获得后的喜悦。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城市的渴望




当车窗外缓缓地出现了经年失修的公寓、许许多多的陌生名字的店面以及形形色色的咖啡馆和餐馆时,我知道自己已经驶入了伦敦区。因为眼前的景色终于上色了。
这是一趟六个小时的巴士路程。驶过一个又一个的城镇,拥挤的、稀落的,可是一进入伦敦区就像穿梭时空,回到了现代,我立即精神抖擞。“伦敦人”的字眼不是没有来由的。一句“伦敦人”,就把伦敦与整个英国隔离开来,难怪伦敦人会引以为荣。
暂且不想伦敦讨厌的交通,一进入伦敦,发现自己竟有几分激动。我终于回到了城市。
一直以为自己厌恶城市的浮华。可是在英格兰西北部住了一段时间后,赫然发现自己开始渴望城市的浮华。渴望一座充满现代感与活力的城市。
英格兰的“城市”像城镇多于城市。店铺不到五点就打烊,星期天营业半天。店铺毫无特色可言,最可怕的是商品选择有限,因此价格更可怕。糟的是,城镇都趋向于雷同化,所以都大同小异。
在西北部的洗礼下,渐渐懂得欣赏伦敦。伦敦的物价固然不菲,却还是腾出选择的余地让购物者找到属于自己消费能力的产品。除了典型的品牌外,也不乏特色的小店,最重要的是能看到新的事物。
伦敦餐饮业的选择也非常国际化。竞争力的存在让物价也保持了竞争力。
什么时候厌倦了伦敦的交通与人潮,总是能退到公园寻找宁静的一片天。伦敦虽然片土如金,对于公园一点也不吝啬。伦敦本身就有好几座公园,而且都很迷人。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血淋淋的营火会

十一月五日将近时,已经可以听见零星的烟火燃放声。到了十一月五日当晚,夜幕一落下,整个城镇的烟火便迫不及待地竞相燃放起来。

还不过傍晚五点半,便频频听到烟花“咿呀”作响地飞奔上空,然后“砰”的一声不可收拾。夜幕里尽是各种“花样”。
这便是营火之夜(Bonfire Night)。因为把万圣节与营火夜混为一谈,故以为这又是英国人的另一个“进口”传统,起先并不以为意。万圣节毕竟是源自爱尔兰凯尔特族(Celts),后由爱尔兰移民带入美国,在美式文化强风下吹入英国;而英国现有的一些“圣诞传统”也可追溯到德国、荷兰以及美国。

于是,营火夜算是真正属于英国人的传统节日,纪念四百年前天主教徒福克斯(Guy Fawkes)欲炸政府大厦不遂。以福克斯为首的天主教徒为推翻基督教统治,准备在十一月五日把当时的国君炸死。可是东窗事发,福克斯一堂被判绞刑、挖出内脏以及大剁八块。

福克斯当年未能点燃火药,落得死无全尸,却成了后人欢庆的理由。除了烟花,一些营火堆上还会燃放代表福克斯一党的肖像。

这一晚,烟花亮起了整个夜空。与此同时,消防车的警报器也响个不停。烟花的规模虽不及狮城国庆典礼的烟火表演壮观,却胜在平易近人。人们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烟花样式自由地燃放,也可以堆营火堆在寒冷的冬天里与亲友一起度过。

那晚,我在四楼住所内观赏各处的个别低空烟火以及营火堆的燃烧,禁不住感谢福克斯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