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9, 2011

葡萄牙中南部小镇的寻常精彩



即使没有名牌的成分,也同样能完成一场完整的旅行。


撇下联合国文化遗产(UNESCO)、旅游圣经的排名、著名人物的名声等名牌包袱,驶入葡萄牙中、南部地区,跌荡在大片大片的橄榄园和零星的白色小镇点之中,让感官慢慢地体会由颜色、时间、咖啡和海这四个元素调和出葡萄牙中、南部的氛围。

有些地方单靠局部的精彩来定格永恒,有些则以寻常的整体来掳掠旅人的心。没有名牌点缀的旅程,其实也可以很充实。一路上,寻常的小镇拼凑色彩

、深邃的海岸线勾勒葡萄牙的轮廓,还有那浓郁的咖啡香来丰富味觉和嗅觉。再寻常不过的,也能是一种精彩。

白、黄和蓝色的天空

驶远了视觉上的现代感,远离了高耸的大厦,车窗前的楼房尽是由白、黄、蓝三色组成的流动画面掠过。


白色的墙面是对抗夏日炎炎的最佳色调,却也把贫瘠的地区映照得更苍白。还好,在苍白的墙面上,还有俏皮的黄色和蓝色描出门框、窗框以及墙边的轮廓,让白色主题增添了跳动律,也同时使得原本千篇一律的建筑多了一丝不同。


南方地区虽然并不富饶,却执著于自己的南方身份,通过白、黄、蓝的传统三色和传统的建筑架构来规定房子的颜色和外观,以此与葡萄牙其他地区划出楚河汉界,凸现南方色彩的同时也以此形象来对抗现代文明的侵蚀。


时间的定格

时间到了白色小镇,不费吹灰之力就止步了。因为市容都锁定在传统的色调以及传统的建筑格式中。


在南葡小镇上穿巷走街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迎面而来的都是寻常的整洁石路、干净利落的结构、简约的建筑线条。建筑上的蓝、黄、白三色相映成趣,间中还融入了摩尔人(伊斯兰)的青瓷拼图。墙上的青瓷图不仅点缀了白色的墙面,也同时拼凑出葡萄牙历史中摩尔人的足迹。


小镇上,硬件与软体携手把时间定格在久远的年代里。不单是建筑,小镇上老人的穿着也同时让时间倒流。在白色小镇的石路上窜,总会撞见老寡妇。只见她们通过黑色的头巾和一身的黑来祭奠自己逝世的伴侣。男人离她们而逝,留下来的女人则必需把时间锁在丈夫离开的时段里。


炎热的午后,镇上的一些老人都坐在门外纳凉,把自己坐成了南葡小镇的风景,看着时间慢慢慢慢地在眼前流逝。时间在慵懒的午后,就只有流逝的意义。


葡萄牙地广人稀。一路上途经了大片的土地,而土地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一片片飞逝的土地容易让人忘记今昔是何月。


摊开地图,才发现葡萄牙南部散落了不少远古时期的巨石圈。循着地图而行,一处一处地探索,竟然就误打误撞地发现了欧洲最大的巨石圈。时针一下子便逆转到远古时期。这一座历时之久远、面积之大、巨石数量之多的巨石圈都在声势浩大的英格兰巨石圈(Stonehenge)之上的亚曼德乐斯(Cromeleque dos Almendres ),却静默地与世无争。


咖啡时光

双腿走累了,就找咖啡来安抚。


在葡萄牙境内,咖啡时光本身就是一个景点。不管去到哪一个角落,再简陋的小镇都一定有一家咖啡馆可以让人停歇。上咖啡馆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居民闲聚并与咖啡相约的地方。即使再简朴的咖啡店装潢,都一定可以通过浓郁的咖啡香来填补。在这里,浓缩咖啡就是咖啡的定义。你才知道享誉全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这里,绝对是相形见绌的。


欧洲不产咖啡豆,却把咖啡喝成了自己的人文味道。

就让一杯浓缩咖啡慢慢地伸展一个午后。悠悠然地啜一口浓缩咖啡,让浓郁的味道缓缓地在味蕾上散开来。不是为了解渴或果腹,而是为了品茗当下。


葡萄牙的过去、现在都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坐落于欧洲大陆西部的最后一个国度,葡萄牙的西南面尽是长长的海岸线。也正因为这条海岸线,使得15世纪的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对着这面海以外的世界产生了好奇心,就这样顺着潮水到了印度。



这面海成了葡萄牙当初走向世界的起点。今时今日,这面海不再是起点,而是一个小憩站。



漫长的夏季就是从这条长长的海岸线上拉开序幕的。海水成了避暑的最佳良方。于是乎,到了夏天,整条的海边线就成了境内葡萄牙人,还有境外严重缺乏阳光的英国人蜂拥而至的避暑胜地,不仅是夏天40度的高温难挡。到海边抢滩的人潮也难挡,每一寸的沙滩都可以成为人们争夺的黄金空间。



让阳光晒累了,是咖啡时候了。叫来一小杯浓缩咖啡,啜一口咖啡,慢慢用味觉和感官来回味和体会。

Wednesday, February 02, 2011

个体


再回到人口稠密的都市里时,开始对数字别有一番体会。


物以稀为贵的原理,套用在人的身上,无可厚非的,人数越多,凑成总人口数字底下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价值和分量也仿佛相对缩小。


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也就是众人之中渺小的一个。这样的人每天与自己擦身而过,不计其数,也就不值得费时间和精力去正视其存在。


我们不可能跟陌生人打招呼,除非是在销售利益的推动下,才值得我们费神去跟陌生的路人热情地打招呼。即使是那个时候,推销员也不是把你视为一个人,而是有利可图的商品。也不可能在车站、巴士车上和旁边素未谋面的搭客攀谈。更不可能在别人打喷嚏的时候关心他的健康,给予他上帝的保佑:“愿主保佑你”。


那些给我们提供服务的人,大部分的时候,也只是服务我们的工具而已,不是个体。因此,我们不可能站在付款处和收银员讨论天气或一些不着边际的事、绝对不可能在搭巴士时跟司机打招呼或是在下车时答谢他的服务。更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办完我们的事,连对方也没正眼瞧一瞧就匆匆离去了。


在英国时也曾从事过短期的兼职服务工作。顾客与我攀谈、所给予平等的正视或是唤出我的名字的举止让我感触良深。


一时之间,我分不清,我们对陌生人的冷感,是出自文化差异还是跟人口稠密有关。


人再多,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有呼吸、思维、情感的个体。

软体


我喜欢你,是因为喜欢你的物质。


言外之意,就是根本不喜欢你这人本身,而是你周边所能带给他的。你会视之为赞美,还是变相的贬语?


这样的判断由个体引申到集体时,意味是否会随之而有所变动?


某一本法国旅游首册里的作者抛下了法国之旅的总结:如果法国没有法国人,那该多好!他喜欢法国人的法国,却没法子喜欢上酝酿出法国的法国人。看似荒谬,却又合情合理。


翻出那箱旅行的回忆,美好的回忆之中,哪些是你对该地的眷恋所凑合成的,哪些则是你对该国度人民的思念所汇成的?清楚地把硬体和软体分开,所以可以喜欢上土耳其,却无法喜欢土耳其人。为此,我毫无半点愧疚感。时间沉淀下来后,散落在土耳其的古文明遗迹,确实与土耳其人毫不相干。


有时候,旅行是纯粹地搜集客观景物的绘本;对一些旅者而言,可能是单纯的人文体会;旅行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体。然而,扪心自问,绝世的风景碰上令人反感的当地人情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回望狮城小红点,在他人旅行的视角下,让人流连忘返的是由受雇的清洁卫队所捍卫的整洁市容、在有关当局精心布局结果下的花园城市、便捷的基础设施和外观先进的建筑,不是狮城儿女的热情、修养、文明或幽默感。别人赞赏的似乎都是领导阶层统筹下的文明硬件。旅客难忘的美好狮城,实际上都跟狮城儿女无关。


再听到旅客赞扬狮城的漂亮整洁时,这样的一句,是褒是贬,我们应该心知肚明。